2010年OLYMPUS E-5上市以來,還是有不少人期待著這個系列還能夠結合新的科技發展出新的機型
好讓原有強大的43鏡群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但隨著OLYMPUS宣佈停產43系統的鏡頭以及E-M1 MKII發表以後
可以確定43系統已經正式走向歷史了
這台相機算是無意中得到的,能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攝影經驗也算是人生中的一個難得的體驗
也讓我感受到科技的演進真的是相當的驚人的
雖然沒有很完整,但也算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與這台機器培養默契
測試了一些鏡頭,簡單整理了一下使用心得在這邊
【PANASONIC VARIO-ELMAR 14-50mm F3.8-5.6】
一個標準定位錯誤的鏡頭,據說擁有著良好的光學特性以及解像力,有防手震
但過小的光圈在這個拉高ISO值就會大幅影響拍攝成像的系統中是相當吃虧的
之後會放在E-M1上重新評估一次
【PANASONIC D SUMMILUX 25mm f1.4】
時至今日仍然是個相當實用且強大的鏡頭,雖然機身無法讓它發揮出原本該有的解像力
但是大光圈弭平了拉高ISO畫質崩壞的缺點,在光源不充足的環境下有相當大的優勢
柔和不帶二線性的散景更是之後m43版本的小奶鏡所無法取代的
【PANASONIC D VARIO-ELMAR 14-150mm f3.5-5.6】
它算是PANASONIC這三隻鏡頭中給我落差感最小的,之前在E-M1上對於它印象最深刻就是不論廣角端或者望遠端都有相當不錯的畫質
藉由適當的焦段拍攝,不需要裁切掉太多預期外的畫面,加上完全不遜於大奶鏡的散景表現,真的會讓人不會感覺到是在使用十幾年前的機種
有點意外的是原本不大期待的對焦速度,與大奶一樣溫順確實,卻是能夠輕鬆捕捉到飛鳥
【OLYMPUS ZUIKO DIGITAL ED 50mm F2.0 Macro】
因為是初期就接上測試的鏡頭,受到白平衡跟側光相當不準的影響,完全感受不到在E-M1上拍攝時的艷麗的色調,進而報銷了相當多的照片......
散景表現還算不錯,未取消低通濾鏡以及較低畫素的感光元件讓它的實力受到不小的壓抑
等效100mm的焦段在沒有防手震機制的機身上拍攝的失敗率可以說相當的高,更不用說利用其高放大倍率來拍攝微距的主題
綜觀整個43系統機身,應該只有E-30、E-620、E-5這幾台相機可以讓它在不受太多侷限的情況下發揮
【OLYMPUS ZUIKO DIGITAL 35mm F3.5 Macro】
在這個極需要穩定性對焦取景以及高快門速度的微距主題,一樣會讓大多數的43系統機身吃癟
機身的暗部對焦性能限制再加上鏡頭本身不快的對焦速度,拍攝前除了適當的時間之外,燈光的準備也是有需要的
【OLYMPUS ZUIKO DIGITAL ED 14-54mm F2.8-3.5II】
與PANASONIC 14-150mm一樣讓我感到驚艷的一個鏡頭
雖然沒有防手震,但整體焦段都有相當實用的光圈值可以使用,不需要拉高ISO值犧牲畫質,縮光圈後也能感受到畫質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散景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天空的藍調會讓人感到舒服
也是唯一一隻可以開啟L10 LV模式下11個對焦點的O家鏡頭,28-108mm等效焦段以及0.52x等效放大倍率在各種場景的拍攝之下可以說都很得心應手
【OLYMPUS ZUIKO DIGITAL ED 14-35mm F2.0】
一隻能在瞬間推翻我前面所有長篇大論的妖鏡,完全讓你感覺不出手上拿的相機是PANASONIC的L10
不過在當時應該是個不可能出現的組合就是了,無可挑剔的強大畫質表現,突然讓我詞窮了....
【後記】
請先無視ZD14-35mm拍攝的內容
藉由這樣的機會學會了在拍攝現場設定白平衡
學會了更加穩定的手持姿勢
學會了怎麼多去捕捉光線的來源
學會了怎麼利用LR去遮蔽一張照片的不足之處
就算都是一點點的進步也好,相信回到現有的機身來說都會是有著一定程度的幫助
儘管拍攝的失敗大都來自於機身性能的侷限
但正因為這樣的不完美才讓後來的相機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
也許現在我們手上的相機絕大部分都不會是最新功能最強大的
但卻也都是過往的經驗知識累積下的產物
好好的善待它們相信還是能夠創造出許多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