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人一直以來都是鏡頭體積=畫質的流派
以往自己在選擇鏡頭的同時,很少會將機身外觀的搭配列入考量選項
對於這類無法用物理現象說服自己的鏡頭都只會是匆匆一撇帶過
但自從入手ZF以後,不自覺的會有一股神祕的力量,在選擇鏡頭的時候,引導著自己做出了不一樣的結論.....
因為這次是從Nikon的24-70mm F4S來考量升級的方向,以Nikon原生鏡來說其實選項並不多
僅只有披著Nikon外皮,貴貴的Tamron 28-75mm F2.8一代鏡
以及它們剛推出沒多久的二代鏡A063Z,但相對於已經在SONY FE接環推出好一段時間的A063,那個價差實在也讓人感到卻步
再跨一步就是原廠的24-70 F2.8S,摸摸口袋,我想還是把24-70 F4S買回來用好了(哭)
就在想要放棄的當下,神奇的Google大數據引領著我前往了一個不一樣的新世界
原來還有轉接環這一條路可以走,一瞬間,可以選擇的項目突然間開枝散葉,反而出現了選擇障礙的狀態
最後考量外觀尺寸,以及手上的ZF並不是高畫素的機種,在與TAMRON的28-75mm二代鏡中選擇了這顆鏡頭
因為已經上是好一段時間,原則上對於整體外觀方面就不再多做贅述,簡單來說就是維持SIGMA這一個世代的簡潔俐落感
以下簡單跟Tamron的28-75mm G2(A063)做個比較
Sigma 28-70 F2.8 DG DN | Tamron 28-75 F2.8 (A063) | |
尺寸 | 72x103.5mm | 75.8x117.6mm |
重量 | 470g | 540g |
放大倍率 | 廣角 : 1 : 3.3 望遠 : 1 : 4.6 | 廣角 : 1 : 2.7 望遠 : 1 : 4.7 |
明顯較小的尺寸跟稍輕的重量,第一次成為了選擇鏡頭的理由
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是選Tamron的28-75 G2來用
因為在查詢兩支鏡頭的相關評測以後,可以知道在許多方面Tamron的A063都是勝出的
使用了一段時間下來,要說對它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
我想應該就是"柔順"
它在散景的過渡的表現算是可圈可點
焦外前後散景的品質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構築出一個不會讓人覺得生硬的空間感
▲28mm f/2.8 1/500S ISO100
▲28mm f/5.6 1/3200S ISO320
▲28mm f/9 1/1000S ISO140
28mm廣角焦段是畫質表現較佳的部分,雖然沒有24mm的廣度但也能勾勒出不錯的張力表現
近拍部分也有不錯的成像,即便光圈全開也不會讓人覺得鬆散
▲66mm f/5.6 1/125S ISO1600
▲70mm f/4 1/125S ISO125
▲70mm f/2.8 1/250S ISO320
▲70mm f/5.6 1/1000S ISO100
▲70mm f/2.8 1/200S ISO320
▲70mm f/2.8 1/40S ISO100
望遠端在開放光圈下的銳利度雖然有點差強人意,不過稍微縮小後也是有不差的水準
散景過渡方面表現相當不錯,能夠有效的襯托出拍攝主題
【後記】
(較)輕便、CP值高、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
雖然望遠端的解像力稍微弱了一些,但使用在非高畫素的機種其實已經相當夠用
這次沒有在光學性能方面多做著墨,主要還是因為是用轉接的方式來使用
無法發揮完整的對焦性能多少會在拍攝的過程中出現不少遺憾
前期花了不少時間才找到與它們和樂共處的拍攝模式
真心希望在Z接環上也能有這樣規格的原生鏡可以使用
原本考量以轉接環的方式將這顆鏡頭使用,是期望在機身從Z6升級到ZF以後,強化後的對焦系統能夠弭補轉時造成的落差
但在使用過程中反而是感受到這樣搭配的對焦速度是明顯跟不上機身反應的,真的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但SIGMA在Z接環的世代感覺上已經跟NIKON漸行漸遠的態勢來看,似乎無法抱以太高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