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最近比較少到郊外走走
原本準備中的望遠鏡頭開箱文整個難產
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PO文章了....
這次要寫的開箱文呢,是一台讓我充滿矛盾而又處處得到驚喜的一台相機
雖然已經是2014年底的機種,但是到了2017年的八月這個現在
考量價錢以及無視姊妹機可樂標(Leica Typ109)在手的優越感之下
我覺得很難有一台在相同定位上能夠與它相提並論的機種登場
而這次就從妥協跟驚喜這兩個主題來敘述
先說為什麼要妥協呢???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2014年底它剛上市的時候......
一台所謂的隨身機
集結了沒有觸控、沒有翻轉螢幕、前凸後翹的巨大身形無法塞到口袋,沒有內閃需要外掛小閃燈四大缺點的機種
我想是很難賣得出去的,
尤其是在上有GR/X70等APSC機種、下有SONY的RX100系列以及CANON的G7X等1吋片幅機種的環伺之下
它處在一個相當尷尬的氛圍之中
比較過各機種的測試參數以及FILCKR中的實拍照片
個人覺得LX100的解像力其實只有贏過G7X而已,更不用說之後登場的自家LX10
說到這邊實在是很難有一個可以說服自己買下它的好理由
那.....為什麼要妥協呢???
在這邊聽我娓娓道來吧......
......
...
.
因
為
便
宜
阿
!
因
為
便
宜
阿
!
因
為
便
宜
阿
!
恩,花了將近四十行的篇幅總算是把選擇這台像機時整個心路歷程解釋得清清楚楚的
剛好在二手版看到有佛心賣家PO上相當不錯的價錢,剛好也在台中住處附近能夠面交
缺點什麼的完全就都只是浮雲了( c ̄)y·ξ
好了,回歸到現實
無法塞進口袋 -> 隨身機
沒有觸控/翻轉螢幕 -> 操作簡便
沒有內閃+懶得掛外閃 -> 室內拍攝
在腦袋開始能夠思考的當下,只好說服自己這是一台輕便的隨身機,
體積大概只有同樣身為m43系統的E-M1+14-35mm F2的1/4左右,真的超輕便
只要養成背個小背包出門的習慣就能隨時帶著它拍照啦!!
而在這個已經打完預防針的情況下使用,也逐漸地感受到這台相機獨有的風格魅力
簡單敘述一下外部相關配置,相同功能的按鍵位置與姊妹機LEICA Typ109都是相同的
少了可樂標以及一些在細部獨有的萊味簡約調性,
雖然很難會有誤認的情況發生,但可以確認的是硬體的規格是完全相同的
▲EV、光圈以及快門都可以利用機身上的轉盤來做調整,讓出門拍攝過程整個文青味滿溢而出
▲放在這台上面,個人覺得幾乎沒有什麼用處又占空間的景觀窗,是個能夠壓榨出自身文青魂的最終神器!!
接下來說說驚喜的部分吧
之前有先看過網路上的實拍照片,雖然對於它的畫質沒有抱持很高的期待
加上本身是拿FF跟43的系統
實際使用下的確是很少出現能夠讓自己感到驚艷的相片出現
畢竟是台類單,也不能用相同的標準來看待
而在這方面讓我感覺到不錯的地方在於1200萬畫素這樣相對1吋機種的低密度以及接近m43片幅的感光元件
在夜景,室內環境等弱光環境條件下,對於畫質的損耗程度相較於2000萬畫素上下1吋片幅的對手來說是有明顯的優勢
另外相對於GR、X70等APSC片幅機種,則是多了防手震的機能以及廣角端大光圈的優勢
從安全快門來看,在等效24mm焦段下,個人覺得可以落在1/10秒左右,相較於另外兩台則是1/30秒左右
從光圈值來看,最大光圈f/1.7相對於f/2.8
不管是哪一個條件,拍夜景都只需要1/3的ISO值,有更高的機會得到較乾淨的畫質
▲34mm f4 1/30S ISO6400(在ISO值高達6400的條件下拍攝,細節的部分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保存)
▲34mm f2.8 1/8S ISO800
▲25.4mm f2.8 1/10S ISO200(在防手震的輔助下,即便在等效焦段56mm及75mm下仍然有機會得到不錯的快門條件)
▲10.9mm f1.7 1/50S ISO800(如果是X70或者GR,這樣的極端環境下ISO值至少需要開到2000以上才能得到相近的亮度)
第二個亮點則是抗耀光跟星芒
第一次在大白天帶出門拍下這張照片的時候說真的有感到不小的驚喜
綜觀m43系統常見的鏡頭來說,它在這方面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的優秀
除了與陽光對尬沒有問題以外,光圈縮到F8也能夠得到一個收斂的滿漂亮的星芒光型
耀班的部分則是見仁見智,我覺得光圈一樣縮到F8的狀態下的耀斑對於照片是有加分效果的
▲10.9mm f/5.6 3.2S ISO200 |
▲10.9mm f/8 4S ISO200 |
▲10.9mm f/11 8S ISO200 |
▲10.9mm f/16 25S ISO200 |
上面四張分別為晚上設定不同光圈值(f/5.6 f/8 f/11 f/16)時的拍攝結果,f/8以及/f11星芒收斂的狀態是最漂亮的,而耀斑則是隨著光圈縮小逐漸變得明顯)
![]() |
![]() |
不過有個缺點則是要特別提出來體醒一下,
當光圈開得越大,光源處會呈現越明顯無漸層的亮點,感覺上會讓照片失焦,如果在意的話可以在光圈值上做點取捨
縮點光圈再拚一下手持穩定度也能換到比較好的畫質,可以參考上方圖片,縮到f/2.8看起來就不會覺得突兀了
第三部分「室內畫質」整體表現有超出我原先的預期
不管是大光圈帶來的快門ISO優勢,或者是拉高ISO時畫質的畫質損耗
抑或利用防手震來拍攝靜物都是不錯的選擇
▲10.9mm f/1.7 1/25S ISO400(A : 大光圈壓低ISO)
▲10.9mm f/2.0 1/100S ISO640(B : 光圈與ISO值的平衡)
▲10.9mm f/2.8 1/200S ISO1250(C : 拉高ISO值後還能保有不錯的細節)
▲10.9mm f/2.5 1/13S ISO320(D : 利用防手震功能取得較佳畫質的拍攝條件)
最後一點則是錄影的畫質沿襲P家優良的傳統
較大的光圈以及防手震功能讓拍攝品質有不小的幫助
自動對焦的速度也還算順暢,再加上鏡頭本身優異的抗耀光特性
加上4K錄影,錄影這一塊是其它同級競爭機種當中最優秀的
如果只是簡單的定點拍攝的話已經沒有什麼好挑剔的
但是在動態拍攝的部分,應該還是需要有個簡單的穩定器輔助會比較好,之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會再補上
2017.08.31更新
測試了一下YOUTUBE內建的震動補強,感覺上還滿不錯的,雖然會裁切掉一些畫面,但整體看起來舒服多了
日常的拍攝下雖然很少出現特別讓我覺得會感到驚艷的好畫質
但既然定位在隨身機的範疇
抱持著"用來捕捉生活中許多不經意從眼前流逝而過的場景"這樣的心情來拍攝
很多時候只是騎車在路上,看到了不錯的景就停下來拍拍
為了整理網誌,重新把照片都看過一遍,發現自己開始會去多注意到以往不會去留心的細節,這應該是我從這台相機上得到的最大驚喜了....
最後來說說,如果有下一代的機種的話,不期望能在畫質上有什麼驚人的進展,也不用再做得更輕薄,能配個翻轉螢幕,能把景觀窗換成跳閃,能夠有更好的防手震機制,我想它給人的吸引力將會是大幅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