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7143

時光飛逝如梭

回顧放在FLICKR上的第一批照片驚覺這顆鏡頭(一代&二代)已經在我手上超過兩年半的時間了

更突然地想到原來我早在2017年10月的時候就有想要整理這篇文章的念頭

初期購入一代只是好奇到底這隻從廣角到望遠都銳利到沒朋友的4/3鏡到底是不是過譽

沒想到入手以後就一直無法下定決心將它賣出,巨大的身影一直佔據在防潮箱之中

P6221061

▲ f/5.6 200mm 1/80S ISO400

第一次帶出去拍照,著實對於它在200mm焦段銳利扎實的成像感到驚訝,打破了我對長焦鏡望遠端頂多只是贈送的既有概念

P7270058

▲ f/2.8 50mm 1/50S ISO500

P7270059

▲ f/3.5 200mm 1/30S ISO1250

強大的畫質,從50-200mm光圈全開的階段就能發揮出來

在室內拿中長焦鏡拍攝,乍看之下好像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行為,但卻意外獲得特殊的成果

P7150034

▲ f/8 69mm 1/160S ISO250

P7150023

▲ f/4 200mm 1/1000S ISO200

P8200102

▲ f/8 200mm 1/250S ISO320

P8200113

▲ f/8 200mm 1/125S ISO200

P8200116

▲ f/5.6 200mm 1/200S ISO200

P7150047

▲ f/4.5 67mm 1/1250S ISO200

一代鏡不管是發色、抗耀光、銳利度各方面的表現已經是相當出色,但總還是有幾個小遺憾讓人在使用時會不停的產生"如果再......的話就好了的念頭"

尤其是二代鏡改善的部分不偏不倚地打在這幾個點時,實在會覺得心裡有個疙瘩存在,回過神來的時候鏡身上已經浮起了SWD三個字了....

【增距鏡】

DSC_7149

2017-09-10_11-59-22

▲ f/5 283mm 1/400S ISO320

白頭翁

▲ f/9 283mm 1/1250S ISO320

就算不掛遮光罩,整體還是呈現一個讓人難以忽視的狀態........,當然這邊不是要來抱怨體積的部分

一代鏡掛上EC-14增距鏡後最遠焦段來到70-283mm(等效140-566mm),光圈縮小一段來到F4-4.9

對比其他系統的相近焦段的鏡頭,在光圈上還是有相對的優勢存在

不過掛上增距鏡後E-M1的機身防手震就會顯得有點吃力,加上對焦性能的弱化,畫質的些微損耗,感覺上算不上是個很好的組合

建議在光源條件良好的環境中使用比較不會產生較大的落差感

需要二代機與強化對焦性能後的二代鏡才能夠完整體現這個焦段的完整性能

【散景】

一代鏡

P7270015

二代鏡

P9040051

雖然兩個樣本的比較標準不大公平,不過在處裡草地或者樹葉等較複雜的場景,只有七片光圈葉片的一代鏡,在長焦鏡的領域中就是個硬生生的致命傷

【對焦速度】

2017-07-30-09-04-09

在一代鏡的使用過程中,像這樣因為對焦速度差一點點而錯失的畫面其實也算滿多的

拍攝的當下觀看螢幕不覺得還OK,到了回家整理照片時才發現沒有拍好

P6111082

白鷺01

P72000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WD 版本參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腰燕02

白鷺02

P8240012

▲一樣銳利的畫質,差別在於散景過渡較為柔順,沒有二線性的感覺

大卷尾(烏秋)

▲ f/7.1 283mm 1/200S ISO200

掛上EC-14增距鏡,雖然一樣可以感受到對焦速度有稍微遲疑,但大概就是一代鏡原本的對焦速度那樣,還算好用的狀態

PA080195

P1200319

P9220001

▲在強光下的色彩演繹比起一代來得出色,有一種空間凝結的感覺

PA080215

▲除了銳利的成像,倍感柔順的散景是它跟一代鏡最明顯的分隔

白鶺鴒05

▲雖然E-M1仍然無法充分發揮SWD對焦系統的完整性能,明快果決的對焦速度輕鬆就能捕捉白鶺鴒這種比麻雀還要急忙的鳥類

P2010643

▲ f/5.6 200mm 1/320S ISO200

P1200330

▲ f/5.6 200mm 1/640S ISO200

P1200245

▲ f/5.6 200mm 1/640S ISO200

P1200314 

▲ f/3.5 200mm 1/250S ISO800

光圈縮到F5.6時就能得到令人驚嘆的銳利畫質,即使受限於室內光源不充足的地方,開放光圈仍然能夠有相當出色的表現

 

 

【後記】

在這個相機越來越注重輕便的時代,保有m4/3系統輕便機能的同時,需要中長焦段時帶著它一起越級挑戰APSC甚至FF系統(在機身有支援相位對焦的前提之下....)

在相對的情況下就不會覺得它是特別巨大的(笑)

剛入手的時候對於它的第一印象就是異常的笨重

全焦段在開放光圈下就能有相當不錯的畫質,不必擔心那些設定會對成像造成不好的影響,專心地把精神放置在構圖的部分就可以PA080172

50mm端負責人像,偶爾也能拍出相當有張力的建築物,其它焦段也能有相當豐富的主題可以發揮

帶出去幾次以後完全不會覺得是個少用的巨大累贅

雖然當初這個鏡頭的定位屬於中階的『竹』等級,但淬鍊後的二代鏡展現出來的霸道絕對有資格在各個中長焦鏡中佔有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松萊在去年推出的50-200mm F2.8-4新鏡,我相信一定更輕、畫質更好,散景更加柔順,但兩造之間的差距絕非是顯而易見的

但如果考量到入手成本,它絕對會是個不會讓你後悔的好選擇!

 

P7150074_DxO

P7150006

P8190056

PA080203

PA080213

PA210996

P1200252

P1200286

 

P7170127

P9070016

P2010634

P2010652-編輯

P6111078

arrow
arrow

    peekaboo11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